黃越綏參選的意義
◎ 鄭思捷 發表於Taiwan enews
於五月十六日﹐黃越綏在記者會中宣佈﹐以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主張﹐參選2012年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選舉。黃越綏的參選﹐我認為﹐有幾個重大的意義。
第一﹕黃越綏的參選﹐重伸了台灣人建國的意願和重振了台灣獨立運動。
黃越綏是第一位在台灣公開以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主張﹐參選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選舉。
在近半個世紀前﹐廖文毅在海外(日本)曾經致力﹐透過聯合國的託管﹐以住民自決的天賦人權﹐達成台灣人的建國﹕台灣獨立。這個獨立的火把﹐在廖文毅受到蔣政權的迫害返台後﹐繼續由當時在美國的年青留學生延續下去。
本來在海外﹐尤其美國﹐的獨立運動和在台灣的民主運動是一體兩面的。但是﹐這半個世紀來﹐台灣的民主運動的成功﹐廢除戒嚴法﹑萬年國會和總統民選等﹐使得台灣人也錯認為獨立運動的成功。
台灣人的政治領導者﹐李登輝﹐在“台灣獨立是一條走不通的路”的前題下﹐提倡「兩國論」很明顯的這兩國是﹐一個“中華民國在太平洋的台灣”﹐另一個“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亞洲大陸”。
台灣人的政治領導者﹐陳水扁﹐在“不宣佈台灣獨立”﹑“不舉辦統獨公投”的前題下﹐提倡「一邊一國」。很明顯的﹐這一邊是中華民國﹔另一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。
一個新的台灣國﹐很明顯的﹐絕對不可能﹐在李登輝的「兩國論」和陳水扁的「一邊一國」下建立。
黃越綏的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主張﹐很明確地表明台灣人要﹐以天賦人權的住民自決和民主原則公投來建立台灣國﹐達成台灣獨立。
第二﹕黃越綏的參選﹐表示“明獨”時代的來臨。
黃越綏的政見﹕參選總統十大主張﹐充分地表現她的政治智慧和遠見。她的“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”的主張﹐更表現了台灣人想作又不敢說的勇氣﹐衝破“台獨只可作﹐不可說”的“暗獨”年代。
黃越綏在台灣公開以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政見參選﹐表示台灣就要進入一個新的年代﹕台灣人要光明正大地討論獨立建國。
第三﹕黃越綏的參選﹐是對台灣年輕一代的挑戰。
當年廖文毅主張﹐透過聯合國的託管﹐以住民自決的天賦人權﹐達成台灣人建國的獨立運動﹐得到當時在美國的年輕留學生的響應和支持。這些年輕留學生﹐在學業未成﹐事業未就﹐家庭未立﹐又在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的戒嚴﹑白色恐怖統治下﹐不顧自己的利益和好處﹐毅然地投入這個獨立運動﹐接受這個建國的挑戰。
現在﹐台灣的年輕一代﹐養尊處優﹐生活在一個比較民主自由的社會﹔黃越綏的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政見對他們來說﹐無異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
現在﹐台灣的年輕人﹐是不是有勇氣接受這個建國的挑戰﹖台灣的年輕人有沒有準備建國的能力﹖台灣的年輕人有沒有認識台灣建國的使命﹖黃越綏的參選﹐可以說給了台灣的年輕人一個表現的機會。
黃越綏的參選﹐除了上述的三個重大意義外﹐就是提醒台灣人民﹐台灣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﹔台灣人還沒有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。
在近幾次的總統選舉裡﹐我們看不到滿意的候選人的政見﹐以致有“含淚不投票”和“含淚投票”的選民。這次總統選舉﹐我們終於看到滿意的候選人的政見。這些“含淚不投票”的選民可以驕傲地投票﹔那些“含淚投票”的選民這次可以高高興興地投票給黃越綏。
黃越綏的「住民自決﹔公投建國」的政見和蔡英文的「和而不同﹔和而求同」是“蘋果”和“橘子”的不同。黃越綏的「公投建國」和蔡英文的「奪回政權」是“日”和“夜”的差別。
我們不希望看到她們不同的政治理念﹐影響到兩人私人交情﹔但是我們更不希望看到﹐因為她們兩人私人交情﹐黃越綏參選的意義受到折扣。
2011-06-14
留言列表